文章重點:
- 辦教育訓練的流程
- 現況與挑戰
- 問題分析
- 解決方案 ~ 從集中管理到輔導各部門執行
辦教育訓練的流程
教育訓練,不外乎就是指定哪些人、在什麼時候,要完成哪些課程 (訓練)。
例如,剛進來的新人要在一個星期內完成如下表規劃的課程;中階主管一年內要完成超過 16 小時的課程,並符合以下的最低時數規劃:
- 專案管理:4 小時
- 人際溝通:8 小時
- 領導管理:5 小時
- 問題處理:6 小時
現況與挑戰
接著,我們就依據從各部門收集的課程規劃開課。
內部專業知識的部分,資深同仁大家都忙、講師不好找;核心職能 (如管理、創新、溝通等) 外面好的老師都很貴但預算又有限。
好不容易安排的課程,
大家參與的意願似乎又不高,到了現場上課,不是滑手機就是打開筆電回 email ...
還有呀,為了配合成效評估,
又要假裝很認真、填一堆問卷,當主管的還要幫忙催促同仁趕快去上課,為的就是讓數據好看一點,可以交差。難怪幾個在 IT 產業當主管的朋友,心裡總是低估著 ~ 人資,又來了。
心好累是吧,也滿腹委屈 ...
當初規劃的時候也是各部門提出來的清單,為了順利開課,努力到處拜託敲老師,上課時準備場地、茶點、聯絡、 ... 課後還要整理數據,每次辦完課就像打一場仗一樣,換來的卻是 ~ 人資,又來了 ...
問題分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同 70-20-10 學習模型中提到的,當正式的教育訓練對工作技能或知識提升的比例只有 10% 的時候,因為對工作幫助有限,而且都已經忙不過來了,還要花時間去配合,上述的現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 10% 的魔咒,有解嗎? Sure!
回到教育訓練的需求 ~ 「經驗傳承」來思考。除了基礎的專業知識、核心職能 (人際溝通 / 專案管理 / ...) 之外,要能夠在工作中順利上手,最最最重要的就是 ~
學會這個職務「要做哪些事情 (What)、怎麼做 (SOP)、遇到問題該怎麼辦 (FAQ)」 等每天都會碰到的事情,這就是具體的職能。
至於一般學者專家談的職能或是勞工局整理的 iCap,是很好的參考沒錯。
只是列出來的「能力」很抽象,常常又艱深到我們這些市井小民看不懂就算了,甚至連專家都有不同的解讀,當然就不好執行,這也是 10% 天花板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集中管理到輔導各部門執行 ~
給你魚,不如教會你如何釣魚!
術業有專攻,既然要以「各職務」技能為訓練的方向,
人資大概只能協助核心職能 (通識教育) 的部分,其他的理所當然要由各單位來負責,這很合理對吧!也就是大部分的教育訓練,應該是各單位負責,而不是人資的責任喔。
至於核心職能的部分,規劃時大概就不用再向各單位調查需求了,除了主管們沒有相關的經驗外,意願也不高,通常就交差應付一下。與其繞了一大圈,辛苦溝通協調,不如人資就依照公司方向自己搞定,常常結果反而更好,簡單又省事。
大方向確定後,人資的角色,就要做轉變 ~
過去幫全公司包辦訓練課程,吃力又不討好;現在則改成輔導各單位自己進行教育訓練,發揮教育訓練專家的長處,也擁有更大的舞台與成就!
這樣的轉變 10 年前就在一家電子大廠獲得驚人的成果,他們甚至還為這種模式取了一個名字「遍地開花」呢!
當時這家公司全球有 2 萬多名員工,
單單台北就有超過 6 千人,訓練中心人員卻只有 6 位,即使每天疲於奔命,就是無法滿足各單位的訓練需求。
遇到瓶頸的他們,就決定試著改變策略,
協助各單位導入自己專屬的 xms 訓練與知識管理平台,一開始就獲得很大的迴響,一年內成功推動了 20 多個單位 (遍地開花),讓新人訓練時間大幅縮短成原來的一半,而且訓練成效更好!
會有這樣的成果本來就符合預期,
因為每個部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並不相同,同樣是軟體工程師,韌體和應用程式開發就天差地遠,連背景知識、開發環境、使用語言都不一樣。要教什麼、怎麼教,也只有各部門的主管和資深同仁最清楚。
只是過去集中管理的模式,以訓練單位的角度出發,是可以滿足 20% 的需求、方便管理沒錯,但卻犧牲了 80% 各部門差異化的經驗傳承,因此辦訓的課程內容常常只能隔靴搔癢,效果就比較有限了。
部門內的教育訓練
分工確認後,接下來我們就聚焦在部門內的教育訓練,
只要做得好,傳統的教育訓練規劃與執行就會水到渠成,各種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首先讓我們來回想一下,當一個新人進到部門後,我們要教他什麼呢?
以下是典型的做法:
- 工作的基礎知識
通常會先進行和工作有關的基礎專業知識訓練,如果之前就有規劃,蕭規曹隨就對了,畢竟這是過去累積的經驗。只是時代在變,建議每次進行前都再次重新檢視,持續更新與改善規劃的內容。
- 從做中學
從分派簡單的工作開始,做中學。依照實際情況見招拆招,提供適當的參考文件、指引或教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做 2 件很簡單的事:
- 新人:每天花 10 分鐘,紀錄「做過什麼、遇到的問題」
- 主管 or 資深同事:一樣每天花 10 分鐘和新人 one-on-one,肯定、鼓勵 or 檢視 / 發現問題並協助解決。
這樣做的好處是
- 即時處理新人遇到的問題,陪著練功、減少夭折的機率。
- 依據紀錄、持續改善教育訓練。
這就是典型的 PDCA 循環,
因為有紀錄,看著明確的資料就更容易改善。例如,如果有紀錄看過哪些文件,那些不在原本訓練規劃中的,就可以補上去;看到不合時宜的,就移除。這樣經過一梯又一梯的持續改善,訓練規劃與執行方式就會越來越完整。下一個新人進來時,依樣畫葫蘆或稍微調整一下就好。
有了規劃之後,不管是從職能的考量或者只是為了符合評鑑和某些規範,透過系統輔助絕對可以節省大量人力、事半功倍,以下連結是 xms+ 平台上如何透過學程的功能,輕鬆滿足「指定哪些人、在什麼時候要完成哪些訓練課程」的需求,讓教育訓練從規劃、執行到成效評估,變得很簡單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