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 1.
    思考,快与慢 | 掌握邏輯思維的能力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熊思維】
  • 00:17 2.
    作者介紹
  • 01:41 3.
    思考的快與慢
  • 01:52 3.1
    系統一 (快思考)
  • 02:11 3.2
    系統二 (慢思考)
  • 04:02 4.
    慕勒 ‧ 賴爾錯覺圖實驗
  • 04:41 5.
    系統一的直覺缺陷
  • 04:54 5.1
    典型性偏好
  • 05:26 5.2
    可得性偏好
  • 06:08 5.3
    因果性偏好
  • 06:58 6.
    系統一的相關心理學效應
  • 07:04 6.1
    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 08:01 6.2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 08:47 6.3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 09:51 7.
    系統二慢思考的啟動
  • 11:00 8.
    如何啟動系統二
  • 11:05 8.1
    有意識的放慢思考速度
  • 11:34 8.2
    善於引進外部意見
  • 12:15 8.3
    事前驗屍 (Premortem)
  • 索引
  • 筆記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長度: 13:43, 瀏覽: 1626, 最近修訂: 2022-08-02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的作者 Daniel Kahneman 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
但有趣的是,他並不是經濟學家,而是一位心理學家,那麼他到底是如何得到這個獎項的呢?

在正統經濟學理論中,認為人都是理性的,但 Daniel 挑戰這樣的觀點,
提出人在多數情況下,其實都在做「不理性的決策」!

影片將分享書中的三個重要內容
  1. 思考的快與慢
  2. 系統一的直覺缺陷
  3. 運用系統二避開認知謬誤
只要學會避開直覺的陷阱,多運用「慢思考」分析事情,
不只能讓你做出更準確的決定,甚至可能改變你的生活、工作與人生!

思考的快與慢
研究發現,大腦的思考模式,主要有兩套系統
  1. 系統一 (快思考)
    是「反射性的直覺思考」,通常無意識,且不費腦力。
    例如,看到 2+2 就知道等於 4,或能馬上察覺對方語氣不友善。
     
  2. 系統二 (慢思考)
    是「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運作有高度多樣化,且需要集中注意力。
    例如,進行複雜算術 83x12,或記住會議中說的重點。
我們常以為自己理性的在做決策,但其實都只是「直覺判斷」,
這是因為長期維持「系統二」,要高度專注,非常耗能,而大腦天性懶惰,就自然容易被系統一主宰。

因此,為了避開直覺的陷阱,我們必須先好好認識「系統一」。
 
系統一的思考偏好
  1. 典型性偏好
    對某些「典型特徵」過分關注,而忽視基礎概率。

    例如,猜測一個「在公園裡閱讀」的人,是有博士學位 or 連大學文憑都沒有,多數人都會認為他有高學歷,
    但實際上有博士學位的人,比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少很多。
     
  2. 可得性偏好
    越容易想到的情境 (例如最近發生的事、很常接收到的資訊),就會認為它發生的機率越大。

    例如,看到飛機空難的新聞,之後在出遠門時,就會傾向開車,避免搭飛機,
    因為新聞讓我們覺得空難比較容易出現,而忽視車禍其實更常發生。
     
  3. 因果性偏好
    依照主觀認知,對事件做因果關係的解釋。

    例如,舞者在比賽中做出完美動作後,如果下個動作表現不好,我們會認為他因為領先,所以更緊張而失常;
    如果表現更好,就會認為他已經得了高分,所以心情放鬆、發揮得更棒,但這兩個推論,其實都沒有事實根據。
 
系統一的相關心理學效應
  1. 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人常因為先了解某些資訊,而有「先入為主」的觀點。

    例如,用相同詞彙描述 A 和 B 的個性,但對 A 是先說優點,再說缺點;對 B 則是先說缺點,再說優點,
    只是「更換順序」,聽者就容易覺得 A 優點比較多,而 B 缺點比較多,但其實描述是一模一樣的。
     
  2.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系統一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例如某個實驗中,學生先轉動輪盤,第一組都轉到 10,第二組都轉到 65,
    接著教授問大家「非洲國家佔了聯合國中多少百分比?」,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
    轉到 10 的學生,平均答案是 25%;轉到 65 的,平均則是 45%。
    很明顯的,這些結論都被提示的數字大小所影響了。
     
  3.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同一件事,用不同角度 (框架) 描述,例如積極 or 消極,就可能導致不同選擇。

    例如,當醫生說,手術的死亡率有 10%,病人就會覺得心驚膽跳;但如果說成功率有 90%,病人就會感到安心。
    雖然兩者邏輯意義上是一樣的,但改變說法,就可能讓人有不同感受,而做出不同決策。

運用系統二規避認知謬誤
想要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就應該多訓練理性思考的系統二,有幾個方法:
  1. 主動放慢思考速度
    尤其在做重大決策時,更要記得慢下來「檢驗」直覺思考的結果,以減少偏見和錯覺。
    這可以藉由「大量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轉換」來練習。
     
  2. 引進外部意見
    旁觀者往往可以指出我們思考上的盲區,所以多參考別人的意見,並進行反思,不要單純只依賴個人想法,
    同時,也應該以事情發生的真實概率為決策基礎,避免主觀判斷。
     
  3. 事前驗屍 (Premortem)
    聽起來好像有點恐怖,但作者建議的是,在做重要決策前,主動預先設想「慘敗結果」,
    因為這會讓我們靜下來思考,分析失敗的可能原因,達到未雨綢繆,提高成功率。

只要多加運用「慢思考」,避免「快思考」在判斷上會出現的失誤,
就絕對能大大提升正確決策的能力,為生活各方面都帶來正面影響!

 
透過連結,您可以觀看原作者「 熊思维 BearMind Channel」更多的影片喔
 
Q. 嵌入 YouTube 影片合法嗎?
完全合法,請參考智慧財產局的說明
    評語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 00:00 1.
      思考,快与慢 | 掌握邏輯思維的能力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熊思維】
    • 00:17 2.
      作者介紹
    • 01:41 3.
      思考的快與慢
    • 01:52 3.1
      系統一 (快思考)
    • 02:11 3.2
      系統二 (慢思考)
    • 04:02 4.
      慕勒 ‧ 賴爾錯覺圖實驗
    • 04:41 5.
      系統一的直覺缺陷
    • 04:54 5.1
      典型性偏好
    • 05:26 5.2
      可得性偏好
    • 06:08 5.3
      因果性偏好
    • 06:58 6.
      系統一的相關心理學效應
    • 07:04 6.1
      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 08:01 6.2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 08:47 6.3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 09:51 7.
      系統二慢思考的啟動
    • 11:00 8.
      如何啟動系統二
    • 11:05 8.1
      有意識的放慢思考速度
    • 11:34 8.2
      善於引進外部意見
    • 12:15 8.3
      事前驗屍 (Premortem)
    位置
    資料夾名稱
    思維成長
    發表人
    吳明穎
    單位
    台灣數位訓練課程
    標籤
    思維成長, 直覺, 決策, 偏誤, 邏輯思維
    建立
    2022-08-02 14:58:25
    最近修訂
    2022-08-02 14:58:26
    長度
    13:43
    引用
    1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hQjtYRb0M&t=5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