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順利盤點出每個職務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 SOP、FAQ、案例 ... 等,很多人才培育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人才難尋,更難培育 ...
 
人才,絕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因為有經驗,可以把事情做好、解決問題。只是人才難尋,更難培育,近幾年尤其嚴重!
 
以一家知名的生技公司為例,品檢部門的新人,除了要學習專業知識外,還有各項儀器的操作,整個訓練長達 3~4 個月,過程中有人放棄、或是好不容易完訓進入工作崗位後,常常不到半年卻因為各種因素而離職,只好不斷向公司要人,人資也使出渾身解數努力招募,但就是無法填補人力缺口。
 
在台灣,相信大家對這樣的現象一定不陌生,幾乎各行各業都如此,不斷上演搶人才大作戰,即使連高薪的全球前十大 IC 設計公司總經理也在媒體上抱怨找不到人。
 
千里馬難尋也難馴 ,不管是招募進來的新人,或是已經在職多年的同仁,如何培育人才變成企業非常重要的課題。
 
根據研究,職場上相關知識和技能
只有 10% 從正式的教育訓練中獲得
 
圖1 是台積電在 110 年度的永續報告書中提到的能力模型「70-20-10」,教育訓練只佔能力提升的 10%。原因很簡單,因為經驗沒有被記錄,就不能有系統、有效率的「教」,只能師徒制 (回饋與指導 20%)、從做中學慢慢累積 (經驗學習 70%),碰到就問、做錯就學,久了才會有經驗 ...,碰到要運氣,做錯要付代價,很久大家就沒耐心、低成就,離職率自然會變高,進入了惡性循環。
 
圖1: 台積電能力模型的「70-20-10」法則
f0d9ddb9c223f325c0617d5515d1f92b.png
 
 
紀錄經驗
絕對是突破 10% 的關鍵!
 
以職務「行政專員」為例,如果有紀錄,從「我的職務 / 職務資料夾」就可以清楚看到要做什麼、怎麼做的 SOP / FAQ / 案例 (圖2),這時候課程要教什麼就很清楚 (訓練課程),解決「缺乏講師和教材」的難題。
 
甚至,只要將 FAQ 變成測驗題目,要求考 100 分、只能考 3 次,藉此引導學習者「逐項、仔細」地確認這些前輩累積多年的經驗,包括容易犯錯、忽略、誤解、混淆等地方,就可以順利地將回饋指導 (20%) 與經驗學習 (70%) 的部分,透過教育訓練來完成,達到 10 倍速傳承的驚人效率!
 
圖2: 職能盤點 (職務描述、做什麼、怎麼做、訓練課程)
1df1d3ae255f3cde78eb831a0dd264be.png
 
邊做邊記錄、下次照著做
 
聽起來很理想,但要如何做到呢?其實,就只要守住這兩個原則:
  1. 邊做邊記錄
    發生的時候 (碰到、做錯) 沒有記錄,以後就很難。因為今天沒空 or 拖延,明天通常也一樣,結果就是下個星期、下個月、明年 ... 都一樣。
     
  2. 下次照著做
    如果記錄沒有維護,就會落入「過時、不完整」的問題,下次照著做的時候,才可以持續檢視、改善。
 
接著,您一定會有以下疑問
  1. 沒時間記錄?
    如果每天最多只花 10 分鐘,門檻低容易執行,因為不會影響現有的工作,也不好拒絕。
     
  2. 時間這麼短,可以記什麼?
    即使只是很簡單地記錄「做什麼」或「遇到什麼問題」 (圖3) 就非常有價值了!至少教育訓練時就知道要教的主題,另外,簡單的 SOP (檢核清單)、案例 (問題、原因、解法、如何避免) 也都非常適合。
     
  3. 10 分鐘夠嗎?
    肯定不夠!超過時間就不要做,反正下次還會碰到,一天一點點就能聚沙成塔 (時間複利)。
     
  4. 要記在哪裡呢?
    很多人其實已經有很好的紀錄習慣,寫在個人的筆記本、放在電腦資料夾、儲存在 google 雲端、 .... 只是散的到處都是,要用的時候不好找。如果可以像企業單一入口一樣,集中在有一個地方紀錄,例如,自己職務專屬的資料夾中,紀錄時就不會有選擇障礙 (不知道要記在哪裡),都在同一個地方,要找也方便。

  5. 內容不完整怎麼辦?
    之後碰到時再補充就好,透過 PDCA 循環就會越來越完整,整理出職務的相關經驗 (含完整內容,圖2)。
     
  6. 一天只記一點點,多久才有效益?
    從行政、業務、一般工程師到面板廠主管、晶圓代工高階主管、資深顧問 ...,通常 3~6 個月,職務中常見的工作、碰到的問題,8 成大概都紀錄得到,有沒有很值得試試看呢?
     
  7. 記錄的品質不好?
    剛好可以機會教育,主管每天最多花 5~10 分鐘和同仁面對面討論 (低負擔),持續協助同仁進步就會看到效果,總比原地踏步抱怨好。
     
  8. 缺乏整理?
    記錄的內容很瑣碎,甚至雜亂 ...,但已經非常有價值,因為可以像我們很依賴的 google 一樣,需要時找得到。若因為不好整理而放棄記錄就因噎廢食了,而且有記錄,之後才好整理,可以先求有、再求好。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 FAQ「工作項目很多,不好找?
     
  9. 產線師傅、RD 等不熟悉電腦或配合度較低的,行的通嗎?
    當然可以,因為記錄經驗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策略和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例如從電腦改成手機拍照、攝影),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讀書會 ~ 開啟學習型組織的一扇窗」。
     
  10. 紀錄的經驗怎麼用?
    當然是下次做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參考囉!做法很簡單,最好還可以像專案管理一樣開工作執行,工作內容就帶出怎麼做的文件與需確認的檢核清單,更可以因此解決工作追蹤、認知落差、執行遺漏等常見的問題。

  11. ... 
雖然這些問題似乎都有對應的解法,但還是覺得很困難耶 ...
 
圖3: 「邊做邊記錄、下次照著做」的工作盤點與時間統計
07b17d1ec729d95a52ebe0b3981e4494.png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站着不動,永遠是觀眾
 
~ 稻盛和夫 (日本經營之聖) ~
 
做,會不會很困難呢?當然會!
但只要有好的制度和執行者,就很容易!
根據「福格的行為模型 B=MAP」,只要制度符合 ABC 原則,大家就容易落實,讓訓練再突破!
 
 
職能三部曲
 
以下是推動職能的三部曲,每天只要 10 分鐘,在不會影響現有工作的前提下,從工作盤點到整理職務經驗、建立職能矩陣 (人才庫),成為招募、訓練的重要依據。
 
1. 記錄經驗 (圖2)
採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在低門檻下,逐步累積完整經驗。
  1. 做過什麼
    一開始只要每天記錄新遇到的事情 (不含內容),幾個月後通常就可以盤點一定比例該職務要做的任務,即使只有工作項目的標題也非常有價值,這就是教育訓練要教的主題,因為有經驗的人就可以根據這些來教!

    此外,遇到的問題 (Q) 也很適合在這個階段記錄。
     
  2. 怎麼做
    只記錄簡單的執行重點 (不含細節),工作 SOP (檢核清單) 就建立了,這就是教育訓練的主要內容,主管確認內容的過程就可以進行機會教育 ~ 做中學!
     
  3. 詳細步驟、注意事項、FAQ
    碰到、且有需要時再記錄,例如上次執行時遺漏的地方,就可以特別寫下來,避免未來再發生,而 FAQ 更是越做越有經驗的具體呈現。
有了紀錄,下次執行時就可以照著 SOP 與檢核清單做,藉此持續檢視、維護這些經驗,更詳細的執行步驟,可以參考:「職務工作盤點 (記錄經驗)
 
 
2. 盤點專業職能 (圖4)
因為有記錄,就更容易從這些資料中分類、整理出該職務專屬的「主要職責、工作任務、產出和行為指標」,並進一步盤點出專業職能的「專業能力、里程碑」,例如,將工作事項的分類,建立成「專業能力」,工作事項則建立成專業能力下的「里程碑」 (圖4)。
 
以終為始,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之後 (里程碑),一旦有清楚明確的目標,就可以實現以職能導向的高效率教育訓練。
 
更詳細的執行步驟,可以參考:「專業能力考核 (職能矩陣) ~ 10 分鐘就上手!
 
3. 專業能力考核 (圖4)、建立專業職能矩陣 (圖5)
如何得知同仁是否勝任某項職務呢?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專業能力考核」進行評估 (圖4),系統就會自動依據考核結果產生職能矩陣 (圖5),完成公司內人才庫的盤點。
 
 
圖4:專業能力考核
33cff7a058e4018ea2f9456bbf98faf3.png
 
圖5:職能矩陣
ec129ade3aea9339f1dbb22b1af99ab2.png
 
導入企劃 ~
從基礎到進階,從小單位到全面推動
 
雖然「記錄經驗」是突破的關鍵,但這需要時間累積、無法一步到位。
因此,先從基礎的開始,將教學影片變成線上課程、用系統進行實體訓練 / 外訓、執行混成學習、透過報表檢視成果,熟悉後再進一步推動訓練規劃、職能等進階應用。透過分階段從小單位開始,逐步熟悉並建立制度後,再進行典範轉移就容易推動,更完整的規劃,可以參考我們整理的「導入企劃書」。
    評語
    4
    共 1 則評分
    5
    4
    3
    2
    1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資料夾名稱
    快速入門 ~ 從基礎到訓練再突破
    發表人
    蘇德宙
    單位
    台灣數位訓練課程
    建立
    2023-06-18 22:55:10
    最近修訂
    2024-04-12 06:48:05
    版本
    2023.12.24
    引用
    1
    1. 1.
      簡介
    2. 2.
      開始前的預備
    3. 3.
      基礎篇 ~ 改善現有的教育訓練
    4. 4.
      訓練規劃與執行
    5. 5.
      提升訓練品質
    6. 6.
      收集經驗,訓練再突破
    7. 7.
      專案管理 ~ 突破「難以衡量的訓練成效」的關鍵
    8. 8.
      微課程,對症下藥的利器
    9. 9.
      其他